Tuesday, October 28, 2008

反逆的路魯修.R2

最近,把這部評價正反兩極的動畫第二部看完了。基本上我的評價也是偏向負面的居多。要不是結尾收的還算漂亮,替整部動畫拉回一點點分數,那可真是糟透了。中段的劇情展開過了頭,幾乎是以硬掰的方式收尾。收的很狗血,不過分鏡與結尾的劇情脈動掌握的很好,相信是騙了不少人的「眼睛汗」。

撇開那肥皂劇般的劇情不論,看完這部。不知怎的,想到了國中左右所玩過的一款戰略遊戲「夢幻模擬戰」。當時年紀小,看不懂日文(雖然現在也只是略懂),還跑去買了本完全劇情攻略。結果沒想到,攻略所走的路線卻是我最不想走的路線,不是以勇氣、友情與熱血自居的王者之道、也不是投靠魔族的魔王之道,而是...只相信自己的力量、不惜與親友反目、與正邪兩派為敵的「霸者之道」。

故事的結尾,世界一統了,再沒有動亂了,有張附圖,令我印象深刻。那是一個拿著劍的老人,坐在一個空無一人,大廳的帝王椅子上...

看完了那本攻略,十年後的今天。路魯修的作為讓我想到了這個故事。

我想到了【英雄】裡的秦始皇、想到了這個故事的主人翁、想到了路魯修。有著異於常人的執念,可以成就出超凡的作為。

但為什麼,最終的描述總如此?

或許,是想要印證「強者總是孤獨」吧?

Spore - 明明就差那一點點

本來以為會是塊神作的。至少在遊戲一開始的前兩個時代,遊戲的感覺相當有趣。

從一顆胞子開始,根據玩家的進食,求生的選擇,慢慢的衍生出足部,進化到離開水澤;岸上的覓食、逃避天敵的追殺、再次演化出翅膀、手、麻痺球等為了生存所出現的器官。最後,進化到部落階段、文明階段,可以進行有意義的溝通。最後,發展出太空船,一舉竄出自己所生長的星球,與別的星系交流。

這麼多的題材,想一次通吃,多麼大的野心啊!只可惜,只有前頭的生物創造器比較有看頭。透過自行定義的身體、足部,眼睛口器等,自由創造自己的生物。放兩隻腳,就會跑步、放四隻腳,就會像馬般奔跑。若是高興,不給腳的話,甚至可以做出像蚯蚓般的動作。這種自由性極高的編輯器令我不禁讚嘆。足夠列為遊戲史上的另一個創舉。

然而,整個遊戲性到了文明階段就開始顯得疲弱;碰到外來的城鎮,不是邦交就是佔領;碰到陌生的星球、不是握手就是佔領,要不然就是灑顆核彈整個星系炸光。一再重複的遊戲過程令人呵欠,遊戲製作人說:整個銀河有40億個行星,可以讓玩家玩上38年。拜託,是這樣算的嗎?我可不想真的花 38年來佔領整個銀河,還得幫多到爆炸的同盟國解決那該死的生態危機。這個遊戲的精隨,真的只剩下生物編輯器而已了。

可能是有些虎頭蛇尾了吧,明明可以作的更好,只是,差一點...

補上一些自己作的Kuso生物與建築:

By老妹, 怎麼看都便秘的肥魚
長頸馬. 粉色系
單細胞吉米

Monday, October 20, 2008

真對不起, 我就是不喜歡你

早先就聽同事說,在整理Demoroom的時候,看到過一隻巴掌大的拉牙。呆了個把月,今天總算給我遇到了。

小的時候,看了一場電影。把當年年幼無知的我嚇的六神無主臉色發白。提起來似乎也不少人看過。小魔星,Arachnophobia(1990),這個以蜘蛛為主角的故事,把蜘蛛的惡意徹底的烙在我腦海。

時至今日,儘管我知道,高腳蜘蛛會幫忙吃蟑螂、算是種益蟲,但只要想到三更半夜,天花板可能會有隻巴掌大的拉牙掛在那培我睡覺,我就是沒辦法說服自己接受這種生活。

或許,這輩子注定就是跟蜘蛛不和了。又或許,哪天我真的能找到一種方法,可以讓自己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。

誰知道呢?

在我還沒想出辦法前,麻煩各位蜘蛛大德,做做功德,別出現在我的面前吧。

Saturday, October 18, 2008

Kurumi

偶然在翻一些舊檔的時候,發現了這個短片。



當熱血被現實磨耗殆盡,只能安於現狀的時候,這群中年人拾起了當年的樂器,再一次的聚集,重新回憶那種合奏表演的樂趣。

音樂是個神奇的東西,可以鼓動心靈,撫慰人心。而親身參與演奏,更是另一種無法確實形容的感受。那種由一群人,透過各自的分工,呈現出一首曲子的完整面貌的體驗,只要嘗試過一次,便永遠不會忘記。

每次看,感觸總是深刻。總是有股衝動,拿起那塵封的Sax, 認真的找個業餘團,再一次的體驗那種感覺。


Thursday, October 16, 2008

08台北數位藝術節 - 你們可以再更好

上個禮拜去看了跟互動作品相關的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。

參展的內容,不外乎是些利用數位元件所構成的藝術作品、突發奇想的互動裝置、得獎的主題等。雖然也有國外的數位裝置參展,大部分還是以國內的作品為主。

眾多的作品當中,老實說有許多的構思都很棒,但就是缺乏身為一個參展作品應有的完成度。忽略的許多小細節,令看的人都替作者們感到可惜。明明就差一點,就能擠身成為一個令人贊嘆的作品...

不知在哪曾聽到這麼一句話:「所謂的質感,就是在不起眼的地方,都能做足工夫」。

並不是要我們把重點放在旁枝末節的地方,而是「當該做的都做了,卻還能更進一步,在微小的地方下功夫」,我認為才是這句話的真正涵意。

舉幾個例子吧,【訛】這個互動作品,是把上一個人所畫的圖,讓下一個使用者看,進而畫出該圖的演進版。發想很有趣,但是,又有誰會真的認真把上一個人的圖再畫一次呢?所以我們在展場看到的結果,是一張張毫無連續感覺的塗鴉。

如果改成讓下一個User可以直接利用拖拉、圈選的方式修改上一張圖,或許更能接近這個裝置最初的目的也說不定。

最近在使用Google所出的Chrome。其中替使用者著想的細心程度,已經足夠讓我直接讓它取代IE,成為我的預設Browser。

下載一個東西,當下在完可以直接開啟到存放的資料夾,而且還預先幫你選取;當機了,按個按鈕馬上幫你重新打開剛剛開著的分頁;簡潔的介面,讓我都快忘記之前為什麼IE可以有這麼多的選項...

這就是質感啊!

另一個令人覺得可惜的部份,就是存在不少「意義不明」的數位藝術。藝術是件非常主觀的事情。我認為當一個作品無法對觀者產生迴響、引發討論的話,對這個觀者而言就是件沒有價值的藝術品。(抑或是個人感受力太差?的確這也是一個主觀的因素)

可惜,可惜。欣賞好的作品之餘,亦替那些差了一步的作品感到可惜。台灣的數位藝術,還可以再更好。

Monday, October 13, 2008

[2006] 20、30、40

我想我一輩子都沒辦法了解女生這種生物了。

張艾嘉導的【20, 30, 40】,雖然整劇很悶,不過故事說的很好,仍然讓我心甘情願的在電腦桌前付出這兩個鐘頭把他看完。

20歲的小潔,未來茫茫,獨自來到台北追逐自己的唱歌夢想;30歲的想想,懷疑著愛情的真假,卻也玩弄著愛情、在三個男人之間游移。40歲的艾嘉,遭逢丈夫劈腿,豪不考慮的結束了20年的婚姻。

三個角色,分別描寫女人在這三個年紀上的心境。談感情、談前途...談著各種的苦與樂。

而,令我反覆思考的,是劇中一些細微的情感。

當小潔進到空無一人的錄音室,唱著他的夢想,雖然影片裡什麼都沒說。但我隱約感覺得到一顆不甘心、一顆淌血的心...

想想與他的三個情人,若即若離、安定了卻又不安的逃離。這種心情,是否真實的上演在你我身上?

女生總是擁有一顆情感纖細的腦袋,那是一個沒有辦法用邏輯、推理與演算法衡量的空間。或許,這也是女人總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原因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