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禮拜去看了跟互動作品相關的台北數位藝術節展覽。
參展的內容,不外乎是些利用數位元件所構成的藝術作品、突發奇想的互動裝置、得獎的主題等。雖然也有國外的數位裝置參展,大部分還是以國內的作品為主。
眾多的作品當中,老實說有許多的構思都很棒,但就是缺乏身為一個參展作品應有的完成度。忽略的許多小細節,令看的人都替作者們感到可惜。明明就差一點,就能擠身成為一個令人贊嘆的作品...
不知在哪曾聽到這麼一句話:「所謂的質感,就是在不起眼的地方,都能做足工夫」。
並不是要我們把重點放在旁枝末節的地方,而是「當該做的都做了,卻還能更進一步,在微小的地方下功夫」,我認為才是這句話的真正涵意。
舉幾個例子吧,【訛】這個互動作品,是把上一個人所畫的圖,讓下一個使用者看,進而畫出該圖的演進版。發想很有趣,但是,又有誰會真的認真把上一個人的圖再畫一次呢?所以我們在展場看到的結果,是一張張毫無連續感覺的塗鴉。
如果改成讓下一個User可以直接利用拖拉、圈選的方式修改上一張圖,或許更能接近這個裝置最初的目的也說不定。
最近在使用Google所出的Chrome。其中替使用者著想的細心程度,已經足夠讓我直接讓它取代IE,成為我的預設Browser。
下載一個東西,當下在完可以直接開啟到存放的資料夾,而且還預先幫你選取;當機了,按個按鈕馬上幫你重新打開剛剛開著的分頁;簡潔的介面,讓我都快忘記之前為什麼IE可以有這麼多的選項...
這就是質感啊!
另一個令人覺得可惜的部份,就是存在不少「意義不明」的數位藝術。藝術是件非常主觀的事情。我認為當一個作品無法對觀者產生迴響、引發討論的話,對這個觀者而言就是件沒有價值的藝術品。(抑或是個人感受力太差?的確這也是一個主觀的因素)
可惜,可惜。欣賞好的作品之餘,亦替那些差了一步的作品感到可惜。台灣的數位藝術,還可以再更好。